6、7月份,中國家電行業連續發生兩起較大危機事件,一起是海爾“大裁員”,引發媒體、業界對海爾未來走勢及企業戰略大討論,認為海爾“大裁員”折射出企業陷入戰略危機,并對海爾未來前景表示擔憂。另一起是樂視成為國家廣電總局對互聯網電視的重點整治對象,國家廣電總局明確表示7家取得互聯網牌照的視頻網站不得和樂視合作,樂視網股票連續兩次跌停,媒體稱之為“險過剃頭”。
至7月底,兩起較大危機事件已基本平息,公眾、媒體對海爾大裁員關注度逐漸降低,樂視網股價出現恢復性反彈(目前處于停牌中)。
兩起危機事件發生的背景是什么?為什么會迅速蔓延?對這兩家企業的影響是什么?這兩家企業是怎么進行危機公關的?
危機何以迅速蔓延
先說海爾危機。
6月16日《北京商報》報道,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在出席某商業論壇時自曝裁員計劃,“將在去年基礎上再裁1萬人”,且裁減對象以中層為主。
張瑞敏稱,去年初海爾員工數量是8.6萬人,到年底減少至7萬人,裁員1.6萬人,若今年再裁1萬人,則兩年裁員2.6萬人。消息一出,輿論大嘩。
“如此大規模裁員,作為國有大型企業的海爾社會責任體現在哪里?”不少媒體這樣問。隨后,媒體開始向“海爾為什么大裁員、大裁員背后折射出海爾什么樣的危機”方向延伸,并最終蔓延至對海爾企業戰略質疑,海爾“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型”的步子是不是邁得有點大?海爾“小微公司”到底是什么樣一種模式?疑問不絕于耳。顯然,這一切都是海爾沒有預想到的,也是不想看到的。輿論主流認為,海爾企業轉型風險極大,有可能導致海爾萬劫不復。有人認為根結在于張瑞敏,“張越來越不像一個企業家,越來越像一個演講家、政治家”。有人得出結論:海爾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戰略不進行修正,怎么解釋都沒用。
綜觀媒體報道,可以清晰地看出媒體對海爾危機的報道呈現如下導向:
海爾“大裁員”,如果是主動裁員,則失職于社會責任(國家明確規定,一次裁員20人必須經過勞動部門批準);如果是被動裁員,則折射出海爾經營與戰略不被員工認同造成人員流失。
海爾“小微公司”到底是一種什么樣模式?沒有人說得清楚,轉型后的海爾看起來更像一個農貿市場。
海爾“從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型”風險巨大,中國企業最大的優勢是制造,如果制造優勢也沒有了海爾還有什么優勢?
海爾這些年不斷地折騰,不斷地推出新概念、新戰略、新模式,但是,海爾新模式高產的幾年恰恰是海爾營收、盈利衰退的幾年,美的、格力和海爾的差距越來越小,不排除未來3年超過海爾的可能。
顯然,媒體關于海爾“大裁員”的報道,對海爾企業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
本來是張瑞敏自鳴得意的“大裁員”,結果竟引發一場對海爾戰略的大批判,這是海爾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
再看樂視危機。
樂視危機,緣起于國家廣電總局一紙通知。
7月17日,媒體突然傳出一則新聞:《樂視網被總局點名“嚴重違規”,與集成服務牌照方合作被中止》。傳聞稱,廣電總局針對互聯網電視及機頂盒下發監管令,其中一條要求牌照方對于總局正在查處的嚴重違規互聯網企業,不要與之合作。該報道揣測,樂視網即是廣電總局點名批評的互聯網企業。隨后,媒體開始廣泛關注國家廣電總局的通知,可能給彩電行業尤其是視頻網站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業界一般認為,廣電總局的整治對既涉及視頻網站又涉足硬件產業的企業影響最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當屬樂視。隨后,樂視網股價大跌,以至于不得不緊急停牌。
媒體對國家廣電總局整治互聯網電視市場的報道,后來逐步發展為“樂視遭到廣電總部圍剿”。業界解讀認為,樂視電視盈利模式的最大優勢就是依仗互聯網視頻內容,這也是樂視一直以來宣傳的重點,現在國家廣電總局對進口大片實施打壓,樂視首當其沖是受害者,這就意味著樂視一直以來宣稱的優勢不復存在,因此未來其電視業務發展前景堪憂。甚至有媒體認為,不排除出現消費者要求退還服務費的可能,讓樂視雪上加霜。
危機事件對當事企業的影響
裁員危機對海爾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媒體質疑張瑞敏大躍進式的戰略轉型將海爾置于巨大風險之中,非成熟企業家應有之表現。同時質疑海爾企業戰略,比如“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型”全球并無成功先例,海爾能成功嗎?“小微公司模式”將一個完整的海爾分割成2000個小微公司,如何控制如此眾多小微公司給管理帶來的風險?遺憾的是,針對媒體及業界質疑,海爾幾乎不做正面回答,依舊一幅愛搭不理的樣子,反而被媒體解讀成“海爾事實上默認了質疑”。
因此,此次裁員風波,堪稱海爾近年來諸多危機的一次集中暴露、爆發,公眾、投資者對海爾的信心受到空前打擊。
樂視危機對企業的影響同樣巨大,導致其股價連續兩天跌停。實際上,對股價的打擊不是最大的傷害,社會對樂視盈利模式的懷疑,才是樂視最大的危機。
樂視超級電視一直以“軟件+硬件”新盈利模式開創者自詡,聲稱將“顛覆”傳統彩電行業格局,其信心即來自于背靠樂視視頻網,樂視網股價備受追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樂視為投資者描繪了一個“看起來很美”的錢景。一旦樂視網優勢不復存在,樂視股價將失去上漲動力,樂視電視就失去了消費者購買的理由。因此,媒體及消費者對樂視模式的懷疑和動搖,才是對樂視最大的打擊。
兩企業危機管理策略分析
以上是兩起危機的來龍去脈,以及對當事企業造成的巨大影響。那么,面對危機,兩家企業是怎么做的呢?他們的對策對于危機的管理和引導是不是有效?
先看海爾。
6月16日《北京商報》發布張瑞敏自曝裁員計劃后,引發媒體及業界廣泛關注,分析認為,海爾所謂“大裁員”嚴格來講不能叫“裁員”只能叫“減員”,“裁員”是企業主動行為,而“減員”則包含非主動行為。如果是大規模裁員,海爾要承擔政治風險。第三天,海爾官方聲明稱“非主動裁員”,所謂“裁員”是“公司創新轉型的必然結果”。
但是,媒體的關注并未因為海爾聲明而停止,在接下來的近兩周時間內,媒體關于海爾裁員的報道,開始轉向懷疑海爾企業戰略,對其未來發展表示擔憂。遺憾的是,面對媒體的不利報道,海爾一直以來強大的危機公關能力瞬間失靈,以至于聽之任之,任由媒體評說。
其中有一個背景原因不得不說,2014年初,海爾宣布停止向傳統媒體投放廣告,廣告投放向新媒體傾斜。而這一次關注海爾危機的,恰恰以傳統媒體為主。可以想象,當傳統媒體不再和海爾發生利益關系,他們對海爾危機的報道將無所顧忌。
站在危機管理的角度看,海爾此次危機以完敗告終。
再看樂視。
在這場廣電總局因“封殺盒子”而導致的“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危機事件中,樂視危機公關同樣無出色表現,在一定程度上處于被動挨打困境。起初,樂視只是小心翼翼地表示廣電總局的行動并非針對樂視一家企業,并稱樂視和CNTV合作仍將繼續。后來,樂視又違心地表示“從長遠看,廣電總局的整治對樂視是一件好事”。如此危機公關,對扭轉當時輿論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7月17日晚,樂視發布停牌公告,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股價慣性下跌。隨后,樂視發布澄清公告,稱2014年7月17日部分媒體刊登的《樂視網被總局點名“嚴重違規”,與集成服務牌照方合作被中止》報道,部分內容與事實不符,可能會誤導投資者。
樂視危機的轉機出現在7月18日。7月18日,樂視召開投資者說明會,包括賈躍亭董事長在內的高管以現場、手機、視頻連線等形式出席。樂視網重申商業模式不變,并表示對廣電總局政策的理解,甚至宣布和中宣部黨建網一起打造的“黨建頻道”正式上線。隨后,樂視股價止跌反彈。
樂視的危機公關并沒有就此停止。7月23日,樂視網宣布與重慶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至此,樂視網輿情危機算是告一段落。
所謂“危機公關”,即通過傳播內容、媒體關系等一系列綜合運作,最大限度地降低負面信息帶來的影響。危機公關能力是現代企業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一個只會傳播正向信息而不會進行危機管理的公司是危險的。
但是,危機是分等級的,好比病有輕重一樣,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愈,也不是所有的危機都能公關。有些危機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影響力,也會留下后遺癥,對企業產生潛在的持續影響。
綜合來看,海爾和樂視上述危機,屬于中度危機,雖然不至于斃命,對企業產生的潛在負面影響很大。以樂視為例,雖然涉險過關,但是,很多投資者對樂視股票信心受到打擊,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樂視模式的潛在風險。
如果對海爾危機進行總結,可以說,海爾此前聲明“今后不再向傳統媒體投放廣告”是一個極大的失策,你可以真的不向傳統媒體投放廣告,但是你完全沒有必要大張旗鼓地廣而告之。這下好了,危急時刻傳統媒體對海爾毫不留情,讓海爾實實在在地領教了一回傳統媒體的厲害。
今天,新媒體快速成長,越來越多人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交流,但是必須看到,真正有價值的新聞,仍然來自傳統媒體。就在官方7月29日公布**事件的當天,財新傳媒即發布長達6萬字的調查報道《**的紅與黑》,讓公眾驚嘆,新媒體紛紛轉載。相反,如今新媒體雖然備受追捧,但是,其傳播基本上仍停留在段子、隱私、傳言的層面,鮮有大手筆重量級作品出現。
事實上,傳統媒體扮演了新媒體內容輸送者角色,如果沒有傳統媒體進行內容輸送,恐怕新媒體只剩下段子和笑話了。
結論是:對于那些身處劇烈變革中的企業,在注重新媒體關系建構的同時,一定要兼顧傳統媒體利益,萬不可顧此失彼。載體固然重要,而內容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