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櫻桃里寄生了一種蛆蟲……找最好看最新鮮的櫻桃,放透明玻璃杯中,倒進水后放點鹽,大約兩分鐘就會看到這些蛆蟲從完好的表皮往外鉆。”櫻桃上市季節,這則傳言通過微博、微信等途徑流傳開來。
現在正是櫻桃采摘、買賣旺季,結果因為“櫻桃生蟲”事件不斷發酵,商販櫻桃銷量下降,收益減少。本來是少數櫻桃生蟲的正?,F象,經過網絡發酵,最終卻演變成消費者對大櫻桃的集體恐慌。果農永遠處于產業鏈最低端,受到的沖擊也最為嚴重,可能就因為這一兩條聳人聽聞的傳言,一年的辛苦就白白葬送了。
網絡年代,一條傳聞足以引發整個社會的風吹草動,人云亦云之后,事件的后果會被無限放大。“櫻桃生蟲”按照如今時髦的說法就是“有圖有真相”,讓人不得不相信。在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關注的當下,有些人就擔心買來的櫻桃生蟲子,吃到肚子里會生病。這種傳言跟去年煙臺蘋果套藥袋的情況何其相似!
近年來,類似的事件還在柑橘、楊梅、香蕉等水果品種上先后上演,部分產區還因此而“果賤傷農”。這不能不讓人反思,面對農產品安全事件,果農缺乏應對經驗,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該如何協助果農進行危機公關?
政府部門在應對傳言時,要當機立斷予以辟謠以正視聽,及時起到謠言粉碎機的作用,將真相告知老百姓。權威專家、主流媒體也應該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避免傳言進一步傳播,促使恐慌情緒擴散。
政府部門若能及時公布今年櫻桃產量、品質情況、受病蟲害影響情況,消費者就不至于被小范圍事件牽著走。同時,消費者對生產環節了解不足,不少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輕消費者容易覺得“沒蟲”才天經地義。政府部門或者行業組織可以發揮橋梁作用,引導城里人下鄉看看果樹種植過程,了解農業。消費者與果農相互了解多了,誤解和謠傳也就少了。
對于民眾來說,對食品安全“神經過敏”的心理可以理解。不過,如果罔顧事實,對專業人士的科學解釋避而不聽,對客觀實際情況不去了解,就把大櫻桃一棒子打死,未免也太冤枉這美味、營養的水果了。而對廣大果農和大櫻桃產業來說,則更是極大的不公正,將產生很壞的社會影響。
本來在櫻桃幼果期打一次農藥就能避免蟲害,然而近年為了追求櫻桃無公害和綠色指標,并不提倡打藥,所以出現了正常的“櫻桃生蟲”。經過專家證實,被蟲子鉆過的櫻桃是極少數,并且是沒有危害的。但網絡傳言使得果農損失慘重,相關部門不能等閑視之,要幫助果農以正視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