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在中山大學哲學系獲得碩士學位,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山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系主任、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中山大學公共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學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兩道會“跳”的眉毛,一張圓圓的笑臉,對學生送的“加菲貓”昵稱,廖為建欣然接受。
學哲學出身,卻在公關專業投入畢生心血。他說,公共關系的終極價值是和諧、共贏。
廖為建,中山大學公共傳播系教授,中山大學公共關系學專業創建人,不幸于4月2 8日病逝,享年6 0歲。追悼會將于5月10日下午3時在廣州市殯儀館白云廳舉行。
首引“公關”入高校
廖為建同事、中山大學譚昆智副教授至今仍記得,30年前在中大第一教學樓大課室聽廖為建的公共關系學講座感受到的新鮮和震撼。
廖為建這樣向臺下聽眾解釋“公共關系”這個新奇的概念:“男生想追女生,把自己吹得樣樣好,這不是公關,這叫推銷;靠修飾打扮吸引女生,這不是公關,這叫廣告;請女孩子吃大餐,這也不是公關,這叫交際。什么是公關?關鍵是男生要找到女生的擇偶標準,再適當地配合廣告、交際、推銷等手段展開"攻勢"。”
譚昆智說,1983年,廖為建就開始在中大傳播公共關系思想,他的課程給中大師生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他的課堂像磁鐵一樣吸引人。
學哲學出身,一輩子致力的卻是公關這門新學科。廖為建的老同學、中大政務學院郭巍青教授說,上世紀80年代國內文科專業單調至極,其時中大文科僅有文、史、哲、經濟、法學幾個學科,廖為建不愿在單調、空洞的抽象概念上打轉轉,在向西方學習摸索中,他接觸到公共關系這門實務學科,從此結下緣分。
1986年,中大在國內高校首設公關專業的課程。也正是這一年,廖為建與王樂夫教授等合著的《公共關系學》,作為我國第一本公共關系學專業著作出版,成為一代人的啟蒙。
廖為建逝世后,其同事、中山大學陳大海副教授為其題寫挽聯:“為桃李栽培心血耗盡,建公關偉業中大一人”。
推薦同學出演《公關小姐》
對“公關”的推廣,廖為建并不拘泥于課堂。譚昆智回憶,由珠江電影制片廠拍攝的22集電視連續劇《公關小姐》首播于1989年,作為該劇顧問的廖為建,就推薦了87級雙學位班的潘大慶等同學在劇中擔任角色。這部內地最早反映改革開放、反映公關行業的電視劇在全國引起轟動。
1994年,廖為建在中大辦起公共關系本科專業,中大成為國內首所具有該專業的高校。2005年,中大成為設置公共專業碩士研究生點的高校。
公認的學院“黏合劑”
學生憶起廖老師的課,最常說的是:生動幽默、深入淺出。中山大學2010級研究生林煒雙告訴記者,“他在課堂上與其說是老師,不如說是戲劇表演家,鈴聲一響整個人就像充了電,眼神會發光,表情會放電,各種手勢全都動起來。”不僅如此,廖為建還運用人脈資源邀請如奧美廣告這些業界大腕走上課堂與學生交流,“這對本科學生是非常難得的事”。
“他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對這門學科的從一而終、一以貫之。”郭巍青說,曾經同學與他調侃,“公關”這個詞現在濫大街了,夜總會的小姐才叫公關小姐。他會很嚴肅地說:“你們說的是庸俗關系,不是公共關系,公關的出發點是真實、真誠,虛假的不是公共關系,正因為如此,更要靠做學術的人來改變這種狀況。”
儒雅,親和,從不與人生氣,更不愿與同事爭蠅頭小利,這是同事對廖為建最多的評價。同事們說,廖為建一輩子教公關,他的言行舉止就是“公關”的最好體現,他曾做過兩個學院的主要負責人,歷經中大老政行、大政務和新傳設三個時期,被公認為學院的“黏合劑”。
中山大學圖書館館長程煥文教授回憶,2007年他被任命為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因人才匱乏,他向政務學院公共傳播系主任的廖為建建議,將其創設的公共關系專業納入傳設院更符合學科發展,廖為建對此表示認同但也提醒:公共關系學系教師是否樂意從收入較高的政務學院轉入到傳設院。為此,新學院承諾,轉院后公共傳播學系原有的經費仍由公共關系學系獨自支配,學院絕不干預等。公共關系學系最后順利調整。
六年抗癌未告知師友
出現在公眾面前的廖為建,總是笑意盈盈,學生發現他特別像“加菲貓”,送他這一昵稱,他欣然接受。
2010級研究生劉文苑說,每次聚會,愛玩的同學都會發明各種手勢號召老師一起拍照,2011年6月,與廖老師聚餐,學生又盛邀一起擺“小花手”手勢,廖老師沒有任何疑問地答應了,這張合照成為中大公關專業“最著名”的合照,在微博上甚至招來各班同學的“羨慕嫉妒恨”。
但學生們不知道,笑得這么開心的廖老師患有糖尿病,在過去六年更飽受腫瘤病魔的困擾。一位學生寫道:“廖老師喜歡吃糖,卻不能再吃糖。他曾經對我們說過,"人生什么東西都是有限額的,我的限額用完了,只能想辦法多補補。"為了留住“限額”,他住院期間還約學生去改論文,一邊打著點滴一邊給學生講,4個研究生每人都要講上一個小時。
廖為建的兒子廖達寧告訴記者,父親于2006年就發現患有多發性骨髓瘤,這是一種血液病。2012年,病情加重,先后進行了兩次干細胞移植。
“父親一直對抗癌非常有信心,骨髓瘤發作時患者骨頭劇烈疼痛,但父親從沒有說太多抱怨的話,,在2012年之前他也從未跟院系老師提起,工作更是沒有落下。他自己也沒有預料到會走得這么快。”達寧說。
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廖老師有很多心愿,比如希望能看到學院博士點中有公共關系學方向,比如為中大培養更多的中青年教師,60歲對于做學問來說仍是大有可為的年齡,但病魔的過早到來一定讓這位公關專業領頭人留下了深深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