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年會、經銷商大會、同學會……節前紛至沓來的各類會議活動,讓會務組織者們又開始馬不停蹄地忙乎開來。大到會議場地的選定、參會名單的確認,小到與會嘉賓的航班時間確認、參會者的飲食習慣,事無巨細的背后是繁瑣的辦會流程。
能輕松組織一場 會議是每個主辦方最大的心愿。為此,萬濤說這段時間來找他的人特別多,因為提升辦會效率正是其所創辦的31 會議網瞄準的方向。
在 互聯網時代, 傳統行業一旦插上這雙翅膀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萬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瞄準會務這個行業是因為這個行業分散,且總體的信息化水平并不高,如果能有工具來改善 傳統會務服務,提升辦會效率,這就是機會,這個工具就是 互聯網及移動技術。
“這在技術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萬濤說,“通過互聯網以及移動技術,把會議的組織、服務、管理、營銷數字化, 活動策劃公司,在移動客戶端實現即時管理,將會議流程標準化、簡潔化。”
這種借助技術的“會務+IT”模式,31會議網并非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全球最大的會議管理技術公司Cvent是這一領域的標桿,其2011年最新一輪的融資已超過1.36億美元。Cvent成立于1999年,目前其提供的服務包括會議場地選擇、在線會展管理、電子郵件營銷和網絡調查等等,為40個國家9萬多個會議主辦方提供過服務,諸多大型企業如可口可樂、美國富國銀行、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等都是他們的客戶。
此外,從事小型活動票務銷售的Eventbrite公司在2012年的票務銷售總價值已經達到10億美元,以及做私人聚會邀請的Meetup公司等都已有超過10年的發展歷史。
根據萬濤提供的數據,目前國內與31會議網合作的供應商已有幾千家,而 發布信息的主辦方已達到上萬家,深度合作的則約為幾百家,而這些數字僅是起步。
“會務+IT”模式
隨著中國經濟走勢的不斷向上,國內MICE(Meetings會議、Incentives獎勵旅游、Conventions企業會議、Exhibition展會)和會展服務產業的服務需求也全線走高,一批順勢而為的企業應運而生。
在萬濤看來,眼下企業扮演的是會議主辦方助手的角色,通過集成的“會務助手”軟件,可以把籌備會議中遇到的問題化繁為簡。
比如套用事先設定的模板完成會議活動的專業網站;根據會議的需求,自主選擇預先設置的關鍵字段,以此來管理參會人員信息,對其進行智能過濾;通過短信平臺設置參會提醒,統一發送時間;在手機上安裝電子簽到應用,及時掌控到會現場人員的情況,方便主辦方接待及安排食宿,節省人力及資金成本。甚至還可以為會議設置專屬APP,免去會前大量的資料打印功能,做到會議無紙化。
把辦會做成大生意
或許,Cvent已經成功的做法會成為一盞指明燈。據悉,Cvent之所以能取得現在的成績,在提供的所有服務中,最成功的就是Supplier Network。這是一個免費的網上市場,這個市場將 活動策劃者與全世界的15萬家酒店、飯店和一些其他的場所連接了起來。
目前在國內,上述提及的31會議網、場地網等企業正在做類似的業務,主辦方通過關鍵字輸入可以在網站上找到匹配的場地信息,該業務在31會議網上線一個季度以來,已初顯成效。
萬濤向記者直言,由于會議中介服務模式在國內因誠信問題尚未有大規模驗證,因此在發展這個業務的時候就非常小心,現階段主要還是提供軟件服務,希望軟件服務積累足夠多的企業用戶,為下一步的業務發展奠定基礎。
另外,在他看來,辦會是一個整體項目,幫助客戶找場地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但這還遠遠不夠,必須關注其他的因素,如策劃公司、供應商以及參會人的需求等,只有集合多種因素才能夠比較完善地解決會議主辦方面臨的問題。
然而,要把這筆生意做大并不容易,在辦會這件事上,IT技術壁壘并不高,相反資源拓展才是門檻。“主辦方、供應商及參會者就好比是三角形三個頂點上的螺絲,要同時擰動這三個螺絲才是真正挑戰。”
但萬濤覺得,這個過程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隨著行業的逐步發展,會有人來提供更加綜合性的服務。“會務服務接近O2O模式,會議領域也需要結合電商和O2O領域的經驗,找到合適的業務模式。”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