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腳“七月半”民俗文化節,活動策劃
8月12日——8月14日(農歷七月半期間),貴州省劍河縣盤溪鄉洞腳村又迎來了濃重的傳統民間節日——七月半,來自省、州、縣四方賓客和周邊村寨的群眾5000余人齊聚該村,共同歡度“七月半”民俗文化活動,體驗、領略獨具特色的侗族文化。
洞腳侗寨位于劍河縣東南部,距劍河縣城95公里,距盤溪鄉政府所在地7公里,全村有9大姓氏128戶678人,四面環山,一條溪流穿寨而過,是盤溪鄉旅游觀光的中心地,居民住房以木質結構的侗族吊腳樓為主。
相傳,早在清朝順治年間,洞腳人的先輩翻山越嶺、艱苦跋涉來到一個古木參天、溝壑縱深的高巖洞之上居住。洞外陡峭的石壁則是抵御外敵的重要隘口。后因家禽、家畜常常不約而同地往巖王洞腳下開闊的沼澤地覓食棲息,不愿返回。洞上的人們則認為是天意,才紛紛往往洞腳下開闊地遷徙,起屋造房,定居于此,逐漸形成一個自然寨,洞腳寨便由此而得名。
幾百年來,洞腳的先輩聚居在這里勤奮勞作、安居樂業、生息繁衍。他們憑借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這里開墾糧田,疏通道路,建設家園,為洞腳村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沿襲和形成了豐富的侗族民間文化。如“對歌”、“祭祖”、“上桃園洞”等等,也代代相傳著神奇的“巖媽”故事。
洞腳村民為緬懷先祖,在七月半這天舉行重大的祭祖活動。祭祖活動以各族姓氏推選代表,將本族先祖的牌位依次置于臺上,各姓氏自備一頭豬、一只羊和水果、香紙供奉臺前,男女老少齊聚一堂,整裝浴手、分姓氏肅立、莊嚴地進行公祭活動。由祭師主持祭祀儀式,將各族姓氏牌位請上祭臺,各族姓氏代表上香,敬獻貢品,各族成員集體鞠躬祭拜,祭師宣讀祭文。儀式完畢,各族將本族牌位送回公祠。公祭結束后,各族代表前往巖王洞拜祭“巖媽”,以示感恩,祈求平安。
到了晚上,該村開展驚險、刺激的民俗活動踩犁板、過火海更是讓大家咂舌驚嘆、永生難。只見民間法師身穿法衣,嘴上念念有詞的將燒得通紅的鐵板放在木橋上,活動策劃公司,木橋被通紅的鐵板燒得直冒黑煙,法師用一只光腳踩在燒得火紅犁板上竟然毫發未損,在法師的指導下,膽大的男女游客們脫掉鞋襪爭相嘗試踩犁板,看到自己的腳踩在燒得火紅犁板上竟完好無損時,感到無比的神奇和驚訝。接下來是過火海,燒著一鍋滾燙的油放在搭建的木橋下,民間法師吸一口水噴在油面上,馬上燃起熊熊大火,游客們開始時害怕不敢嘗試過火海,當法師示范后,來賓們在紛紛火海上穿行,竟然也毫發未損。看到有驚無險大家競相參與其中,感受這一民間奇特的習俗。
據說“七月半”又稱“鬼”節,這里流傳有跳“桃園洞”的習俗,很是獨特。每年農歷七月十一至十五的晚上,來跳“桃園洞”的人們,通過“先生”(民間巫術人士)用巫術引領,焚香化紙,念咒,令跳者坐在凳子上,用帕子把臉罩住,先生口噴凈水,手持斗笠徐徐扇風。不一會,跳者便進入狀態,像騎馬一樣雙腳開始彈運,雙手拍膝,由緩漸急地跳彈起來,一邊跳一邊口中念念有詞,敘述進入桃園洞中的景遇,游覽七仙女的桃園。據跳“桃園洞”者口述,“桃園洞”是一個花花世界,洞內有八九扇“洞門”,而且還可見到已故的人在陰間的現狀,便可與之對話。這時圍觀的人可以通過進入“桃園”者詢問自家先人的情況,跳者便與其先人對話,先人的生情活靈活現。此藝猶如催眠術,在催眠狀態下走進桃園,到七層樓后“先生”便將其召回,否則將無法喚醒。神奇的是平時寡言少語、孤陋寡聞之人,一旦進了“桃園洞”就會輕歌曼舞,應變自如;那些平時弱不禁風之人進了“桃園洞”后,連跳數小時都不覺得累。
傳說:是已逝先人們的娛樂場所,洞內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猶如世外桃源,故而名為“桃源洞”。每年農歷七月十一至七月十五,“桃源洞”的洞門才能為世人打開,其余時間都是關閉的。因此,每年“七月半”期間,洞腳村、謝寨村等侗族同胞村寨才舉行上“桃源洞”這種最原始、最傳統的一種民間習俗活動。
期間,該村還舉行了民族濃郁、豐富多彩的玩山對歌、侗家婚俗表演、侗戲等民俗活動。在該村鼓樓前來賓與村民一起聚集一堂,大家拉起手跳起了踩堂舞。男女老少紅紅綠綠圍在鼓樓旁隨著歡快、激越的鼓點聲盡情的跳啊盡情的吼,直至深夜。在洞腳村,游人晚上還可以聆聽動聽的侗歌比賽,觀賞迤邐的侗寨鼓樓和煙花。洞腳村這神秘而美麗的地方,它古樸神秘的北侗風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來這里,該村開展的各項民間民俗活動讓前來觀光的游客們大飽眼福、陶醉未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