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當在緬甸的投資面臨意外動蕩時,中國開始采取西方企業較為普遍使用的一種策略:發動“企業社會責任”運動。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7月12日報道,近日出臺了在緬甸經營業務的中國企業須遵守的新準則。
報道指出,此舉說明,中國不僅在緬甸存在形象問題,在很多亞洲和非洲國家都存在形象問題。中國在許多亞非國家開銅礦、修大壩、開采油田。有關違反安全操作和破壞環境的抱怨聲頻頻出現。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政治處主任高明波認為,此次對緬甸開展工作是探索中國企業海外經營方式的“實驗性”演習。
報道稱,中國在緬甸遭遇的麻煩也對其他在緬甸尋求商機的國家起到了告誡作用。在緬甸,人們如今遠不像過去那樣不敢對侵害他們權益的投資行為進行抗議了。與外國投資有關的土地權益和環境破壞問題引發的抗議活動如今已十分常見。
一家公司常駐仰光的律師埃德溫·范德布魯根說,緬甸外國投資委員會如今“對環境和社會問題的重視程度與以前相比大大提高了。在這種背景下,包括來自中國在內的任何國家的投資者強化自身作為負責任的企業公民的形象實乃明智之舉”。
報道指出,此舉正值中國準備啟動橫跨緬甸的新建油氣管線之際。該油氣管線從孟加拉灣綿延至中國的云南省。
因出現與霸占土地有關的問題,該油氣管線引來許多越來越敢自由表達意見的緬甸公民社會團體的抗議。這與中國能源項目在其他地區引發的爭議很相似。北京對上述抗議活動感到很意外。
高明波說:“這完全是觀念問題。”他說,中國企業在幫助受它們投資影響的當地民眾方面做過大量工作,但企業在宣傳它們的善舉上做得并不好。
他說,這是一個嚴重教訓。“指責中方根本沒去幫助當地民眾是不負責任的,是不公平的。”
報道指出,緬甸從軍隊統治快速向民主制度轉型。在此過程中,中緬關系的復雜程度暴露無遺。緬甸當前一直通過對世界開放來平衡對中國的依賴,該國也在與美歐發展關系。
過去兩年,中緬經濟關系出現很多十分突出的障礙,其中包括:緬甸總統吳登盛2011年決定,取消早就計劃好的一項由中方在緬修建大壩的爭議項目;他還決定取消中緬兩國在緬甸西北地區的一項聯合開采銅礦的項目。
報道認為,中國政府如今認識到,它需要鞏固自身形象。北京突然對宣傳企業社會責任和展示其所做的援助工作感興趣,這正是上述策略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和中緬企業聯合會日前在一次媒體活動上承諾,為獲得緬甸社會和人民的信任,會在道德上嚴于律己,還會關注就業問題并加大與當地民眾的接觸力度。
報道稱,這會帶來什么結果目前仍不明朗。不管怎樣,中國的努力表明,當前來自西方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北京十分重視與緬甸發展關系以及在緬投資。比如說,上面提到的那條石油管線就可讓中國從非洲和中東進口燃料時繞過馬六甲海峽。而一旦發生軍事沖突,,馬六甲海峽就可能成為咽喉要道。(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