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國產平板降至價格底線?
平板電視已成為2006中外家電品牌血拼的主戰場。
“4月中旬,中國市場的平板降價潮將更加波瀾壯闊”,國美廣州采銷總監高集群預言,而在預言的同時,高強調:以創新為主導的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出將成為2006年五一之戰的亮點。
在記者對長虹楊長安、康佳葉濤、TTE的李春安、創維的沈健、索尼的李曦、薛海琴、JVC黃首健等的采訪中,一張五一平板戰役全圖在記者面前緩緩地展開,而一場提前到來的戰役在3月即已排兵布陣。
2006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銷量將呈現爆發式快速增長,全年需求量預計突破500萬臺,巨大的市場前景和高利潤的誘惑,讓平板軍團"虎視眈眈",中外品牌之間的廝殺將毫無懸念地展示出其異常激烈的一面。
3月的國產平板喊戰,是一場預演和熱身,更是沉默后對洋品牌絕地反擊的前奏,(文章由上海公關公司整理編輯),“五一”黃金周戰役已提前打響,在價格和品質之間,今年液晶電視市場將面臨新一輪更加殘酷的搏殺,而在搏殺之中,外資品牌還有多少高新技術與壟斷技巧可以使用?國產品牌在熟手的價格戰之外,還有多少“法寶”可以祭煉?
□朱揚眉
打響淡季平板降價第一槍的是創維,早在2月下旬,創維集團就啟動了代號為“春雷行動”的反季節促銷攻勢。3月16日,創維又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發動新一輪的大平板攻略,42~50英寸液晶、等離子平板電視全線調整,最高讓利5000元,讓利幅度達20%以上。
海信則拿47英寸大液晶電視“開刀”,將一款今年新上市的47英寸1080P大屏幕液晶電視零售價從24999元一舉降至19999元,降幅達5000元,成為國內首款跌破20000元的47英寸大液晶電視。
彩電巨頭挑起的這場價格戰,一時間讓平板電視行業硝煙四起,隨后又有不少彩電企業卷入。康佳宣布47英寸大屏幕液晶降到2萬元以下,40英寸液晶降到13000以下。長虹一款42英寸等離子降價 3000元,現市場主流產品長虹37英寸新款液晶首次跌破10000元。廈華也把其37英寸、42英寸、47英寸的大屏幕液晶電視降下2000元~4000元不等,一款47英寸大屏幕液晶電視同樣首次跌破20000元。
隨著平板電視生產技術的提高,特別是液晶屏切割工藝的不斷進步,上游生產成本下降,平板電視價格走低是必然趨勢。但此番幾大彩電巨頭在淡季扛起降價大旗,其降價力度之猛、發招之突然,仍讓彩電行業措手不及。
業內人士認為,此輪價格戰經過了精心準備,是“五一”前的一次集體熱身,廠商打響高端價格戰,旨在快速提升大尺寸產品的市場銷售占比,贏得消費者。同時,這一舉動也令平板電視的整體市場售價提前探至“五一”期間的預期價位。目前平板彩電的競爭僅僅只是拉開序幕,更加激烈的競爭還在后頭。
外資品牌積極備戰 潛流暗涌
中國平板電視市場正處于“諸侯爭霸”時期,面對銷售良機,中外品牌激烈對決。
事實上,國產品牌一直占有相當優勢,據國家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005年度,國產品牌LCD銷售量市場占有率達到74.30%,PDP銷售量占有率為45.25%。但在去年年底,平板電視市場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烈戰斗,以索尼、三星、松下、飛利浦、LG等為代表的八大外資品牌出其不意地率先挑起了價格戰,對產品進行大幅調價,降幅最高達30%,一舉拉開了中洋品牌價格戰的序幕。
而對于一向以價格戰為主的中國彩電軍團,由于之前已打過多輪價格戰,價格均已降至成本線附近,沒有迅速跟上。結果2005年12月份平板電視洋品牌份額明顯提升,液晶電視中外品牌的價差也在不斷縮小,這讓國產品牌相當郁悶。
雖然幾大廠商刻意回避與洋品牌挑起價格戰,但經歷了近兩個月的沉默之后,顯然此次國產品牌使出“價格戰”這一撒手锏,是對洋品牌的一次強勁反擊,欲重奪失地,并在新戰場上搶占先機。經過此輪調價,洋品牌通過去年底降價暫時獲得的市場優勢正面臨回落。
洋品牌歷來打“穩”字牌,保持固守高端戰略、不介入價格戰的形象,此次面對國產品牌的步步緊迫,洋品牌的反應相當引人關注。
索尼廣州分公司公關部副經理薛海琴向《贏·生活》記者表示,索尼會保持自己的節奏,不會隨潮流而動。
LG、三星目前也沒有立即跟進。但可以預見的是洋品牌絕不會無動于衷,據廣州國美家電部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一些廠家正在順風而動醞釀跟進,準備4月中旬出擊。近日松下就表態在最新發布的平板電視產品中普及型產品將最高降價20%,東芝一款32英寸液晶電視價格從原來的15000多元降至10000元左右。
降價潮與新技術比拼集中在4月中旬
目前平板電視的競爭業態,決定了以快吃慢的競爭法則。國產品牌導演和主戰的這股降價波會激起怎樣的反應,還會有哪些廠家跟進?
國美廣州區采銷總監高集群表示,平板電視市場對于價格極度敏感,這股3月降價波并非是個別品牌的“單打獨斗”,可視為一次集體行為,而且這將作為導火線,必然引發市場的連鎖反應,在更大范圍內形成蔓延之勢。雖然目前不少廠家喊著“不打價格戰”,一些廠家仍處于觀望階段,洋品牌也表示立即不會跟進,但高集群預計五一之前還會有一股更大規模的降價潮出現,過完清明節后,可能在4月10日~15日之間來臨,加入降價行列的品牌、尺寸、型號將會更多,價格戰會更加硝煙彌漫。
中外品牌“五一對決”不僅體現在價格上的比拼,更是新產品和新技術的較量和競技。如果單純以價格進行競爭,國產品牌的前景不容樂觀。于是長虹、康佳、TCL、萬利達等都打算推出具有全新設計的新產品。與此同時,眾多合資品牌也沒閑著。4月份各平板電視廠家的新品發布將接踵而來,新產品新技術你方唱罷我登場。
三星在3月14日一口氣推出了20多款最新的頂級高端電視精品,包括目前世界零售市場上最大的80英寸等離子電視,應用7-2代LCD面板的32到40英寸系列液晶電視等;東芝也于上周高調加入液晶產品陣營,推出新液晶系列WL66C;日本松下20日正式宣布全面推出其自身的2006年液晶系列六款新品,全球同步上市。
JVC稱得上平板電視領域的“新勢力”, 去年推出的70英寸的超大屏幕光硅晶電視吸引了業界的目光,JVC廣州區影音市場營銷課負責人黃首健介紹,今年JVC將全面國際化,全系產品將升級到1920×1080P。有業界人士估計,未來幾年光硅晶電視可能會引發彩電換代的浪潮。
與此同時,長虹彩電(中國)營銷公司市場總監楊長安透露,長虹將在五一前推出幾款極具震撼的新品。康佳多媒體營銷事業部總經理葉濤也表示,強化“雙倍高清”利益點的康佳新品發布會將于4月上旬召開。另外王牌的鄭婷媛證實,TCL集團的TTE炫舞B68將于4月初撩開面紗。前不久,萬利達也宣布進軍液晶彩電市場,并準備推出“百變金剛”液晶系列彩電。由此可見,在價格與品質之間,國產與合資在“五一”黃金周將展開激烈的“廝殺”。
中外品牌5千至8千價格差說明什么?
中國信息中心調查數據顯示,國產液晶電視平均零售價為8750元/臺,外資品牌為13709元/臺;等離子國產品牌平均零售價為14759元/臺,外資品牌為22946元/臺。國產品牌與洋品牌平均單價如此大的落差也顯示,國產品牌的利潤已經到底,部分企業更是在賠本賺吆喝。
經過一場場激烈的價格廝殺之后,平板電視市場的利潤也已經薄之又薄,去年平板電視看上去都熱火朝天,但真正賺錢的廠家沒有幾家。有專家疾呼,2006年平板電視必須摒棄“靠虧損換市場”的做法,回歸理性競爭。
核心技術的缺失,成為國產品牌的軟肋。據介紹,目前生產一臺平板彩電,顯示屏就占了70%~80%的成本。對比而言,國內品牌在液晶電視核心技術——液晶屏方面沒有優勢。而日系品牌有著強大的資源優勢,夏普、東芝、松下等都投資了液晶屏工廠,而索尼也通過與三星合作投資了第七代線工廠,獲得了液晶屏供應的穩定來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陸刃波表示,國產品牌雖然已經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但是價格戰絕不是長久之計。“企業創新力是決定國內平板電視市場未來競爭的關鍵因素。傳統彩電企業在研發與設計水平、產品品質、制造規模、渠道網絡以及品牌影響力等方面的綜合表現,確立企業未來的市場發展后勁。”
記者觀察:國產平板的兩大焦點
家電行業是中國競爭最充分的行業之一,以前在傳統彩電領域,國內彩電生產廠家老死不相往來,大家明爭暗斗,打了幾十年,爭得你死我活,整個行業因此很“受傷”。國內電視巨頭已充分認識到溝通和合作的重要性。據透露,現在四家彩電巨頭的高層經常會面,互通信息,氣氛相當融洽。
目前,國產彩電行業“四大家族”長虹、創維、TCL、康佳與深超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攜手成立深圳聚龍光電有限公司,進軍液晶屏制造。四大彩電巨頭的行動顯示了中國內地彩電企業擺脫外資技術控制的渴望,開始向上游產業進軍,以謀求整合上下游產業資源,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
從競爭走向競合是國產平板的一個出路。而另外一個出路,也在呼之欲出:
從各廠家2006主推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可以看出,高畫質、高清晰、高音質、大屏幕,將成為2006年的平板電視的競爭焦點。
長虹堅持“薄大精聲”(超薄機身,寬大屏幕,精湛技術、精致造型、精心服務,飛揚聲場)理念;
康佳打出“高倍亮彩還原技術”和“CCNC色彩、對比度無損技術”兩張技術王牌;
海信主推數字高清;TTE將面向全球大規模推廣的TCLB68平板電視系列新品將“高清晰運動影像”作為賣點;
創維“春雷行動”讓利主題定為“大客廳、大平板、大革命”;
夏新則計劃投資數億元的液晶電視生產基地即將在年內竣工投產,主攻32英寸到60英寸的大屏幕液晶電視。
此外國外廠商三星、夏普、松下、LG等加快推動4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電視的需求。大尺寸液晶電視將成為消費主流,此次國產品牌發動的3月降價攻勢就將火力中集中到了大屏幕液晶上。可以預見,平板電視的“三高”趨勢將在2006年成為市場聚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