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節,活動策劃
每年的農歷六月,湍口鎮的一些村莊都要過“饅頭節”。籍著一個遠久遺留下來的傳統,也籍著農忙結束、慶祝豐收的由頭,做饅頭、請吃飯、“過半年”。7月1號,農歷六月初一,在這個歡慶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喜慶日子里,湍口鎮第三屆“洪嶺高山饅頭節”在二聯村揭開帷幕。
一個饅頭背后的文化厚度
“饅頭節”,當地人又稱過“小年”,就像春節一樣喜慶熱鬧,各個村過饅頭節的時間各有不同,湍口鎮的二聯村、洪嶺村、童家村、雪山村為六月初一,其中兩個小自然村如何家為六月初六,柴家為六月十五。“饅頭節’以前都說“過半年”,春節到六月,剛好半年過去了。五月春糧小麥豐收,吃的面粉全是新的。到了六月,農忙過去,親戚要走動走動,農活要放松放松,吃吃饅頭,走走親戚,互相請客吃飯。那一天,家家戶戶炊煙升騰,饅頭飄香。親朋好友都會趕過來,圍著圓桌喝酒吃飯聊天,女人們在廚房忙得熱火朝天,比過年還要熱鬧。
根據史料記載,洪嶺饅頭節的來歷,源自村民對農民起義領袖方臘的懷念,當地百姓對方臘有著深深的感情,用玉米粉、面粉做成圓圓的食品,用來祭祀方臘起義軍的亡靈,形成了獨特的風俗?,F在,隨著歲月的流逝,風俗依舊,并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每年的五月,正是當地農村春糧小麥豐收的季節,到了六月,農忙已過,農民生活相對空閑,于是,當地百姓家家戶戶做饅頭,既為緬懷先祖,祭拜山神,也為祈求豐收,祝福平安,同時,也成了聯絡親友情感的紐帶。如今,“饅頭節”這一天,親朋好友都要相互走訪,主人想方設法讓客人吃好、唱好、玩好,還要送給客人12個饅頭,表示一年12個月平安吉祥;家里來的客人越多,越熱鬧,越是感到榮耀。
2007年7月14日,湍口鎮政府聯合二聯村舉辦了首屆洪嶺高山饅頭節。2009年7月22日,湍口鎮政府聯合童家村舉辦了第二節洪嶺高山饅頭節。如今,“饅頭節”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2009年列入杭州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個饅頭引發的集體狂歡
7月1日,群山深處的二聯村車流如鯽,人流如織。家家戶戶的屋頂上炊煙裊裊,村禮堂內聲樂陣陣,整個村莊沉浸在“饅頭節”的喜慶中。
兩年一屆的“洪嶺高山饅頭節”今年在二聯村舉辦,感黨恩,唱紅歌,做饅頭實踐,吃饅頭比賽,在與紅色節日的重疊下,今年的饅頭節人氣格外高漲。村道上、筵席上夾雜著各地口音,除了臨安錦城、昌化、於潛人,杭州、余杭、桐廬、淳安也有很多人趕過來湊熱鬧。西博辦、統籌城鄉、聯鄉結對的許多單位領導嘉賓的光臨,無形中又使二聯村的“臉色”提亮了不少。
在村辦公樓門口,所有光臨的客人都能免費領取2個饅頭,一嘗為快。二聯村的村主任與工作人員一起守著饅頭攤位,笑臉相迎八方客。村主任介紹說,村里頭天夜里召集了好幾個村民,連夜做了1萬多個饅頭。
記者隨便走進一戶人家,只見堂前已擺好了五六張圓桌,旁邊的一個小房間,堆滿了一大籃一籃的饅頭。主人姚小春擺碗端菜,她的姐夫灶前掌勺,外甥女灶后添柴。姚小春熱情地招呼記者到她們家吃飯。“不管認不認識,誰都可以來吃,我們都歡迎的。”姚小春說,“我們家做了1300多個饅頭,筍干豆腐餡、肉餡、芝麻、細沙都有。
劉延福家的流水席已經擺了十多桌,招待八方來客,還包括媒體的記者。他說從三天前就開始做饅頭,到現在為止已經做了5000個饅頭。
一個饅頭揭開的山村魅力
若不是聽說有個“饅頭節”,很少有人會驅車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翻山越嶺來到這個深山小村。隨著“饅頭節”這個名詞一傳十、十傳百的誘惑,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神秘的“洪嶺”,一睹了“特色村”二聯村的“三品”特色。
於潛的詹金英是初次來到二聯村;臨安長跑隊40多位中老年隊員,很多也都是初次來“洪嶺”。大家總算明白,活動策劃,原來,所謂洪嶺,就是由那條蜿蜒而上的盤山公路越過的山嶺,原來的洪嶺即以此得名。
網友老五在博客上寫道,站在嶺顛俯看,既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也有“會當凌絕頂”的超然。翻過山嶺,便是另一種景致,另一種山野,仿佛是被山嶺隔絕的世界,群山環抱,綠水青山,四水合流……這一方山水分明是大自然深藏著的饋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