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特色節慶,活動策劃
農歷新年。農歷新年是苗族重要的節日。農歷十二月下旬,大家都忙著舂米,準備年貨。除夕前一兩天,出嫁的女兒同丈夫一起回娘家度新歲,有的要住到正月初七才回夫家。年前,人們殺雞、殺豬、包粽子和買粉絲、干菜、“元寶”、香燭、鞭炮等。除夕夜在祭祀祖宗神后,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粽子和飲酒。五更時分,便開始素食,活動策劃,禁食肉類和各種油膩食物。直到元旦日(正月初一)太陽落山時,才恢復葷食。初一當晚燈火不熄,并用紅紙書寫吉祥語貼在家門內外。正月初二到初三是苗族群眾互相拜年和出獵的日子,農歷新年也到初三這一天結束。
年仔節。正月十五的節日稱為年仔。這天家家殺雞買肉,并用糯米摻糖包粽子祭祀家神。十四晚上過年仔節,十五一天休息,不做工。在信奉基督教的地區已沒有祭神習慣。
三月三(清明節)。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苗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正好時逢清明節。大家要殺雞買肉、備“元寶”、香燭等,并用三種或五種樹葉浸水,煮成三色飯或五色飯,祭祀祖宗和家神,插三株或五株樹枝在神案前,并帶上祭品和五色飯前往祖墳掃墓。在信奉基督教的地區,僅掃墓,不用祭品祭墓和祭祀祖宗家神。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每家殺雞備“元寶”“香燭”等,包粽子祭祀家神。這天人們也不用勞動,青年男女到溪邊洗“龍水”。
禾齋節。農歷六月初六。每家殺雞買肉,用糯米包粽子,帶粽子到山欄園或田間祭祀“禾齋公”,祭罷帶回食用,但不請外人吃。現在許多地方已經不過此節。
禾仔齋。農歷六月初七舉行。由齋主主持做齋。齋主是在二月初二由群眾會議提名數人,由道公決定一人為齋主,并用同樣方法決定文、武道公各一人主持作齋。道公念經跳舞作法后,選出兩名男子扛著裝有一把稻谷的竹籮,送到齋主家的谷倉里,到達齋主家宅門,選兩名婦女出門迎接,并與扛籮的兩個男子對唱,意思是把禾神召回,當年一定能獲豐收。這是一個古老的節日,現在苗族也基本不過此節。
七月半節。七月十四日,每家殺雞買豬肉和一些“金元寶”,香燭等,用糯米粽子、酒、飯等一同祭祀家神。有些人家還買五色紙剪成衣服式樣在祖宗神前焚化,讓祖宗享用。
新禾節。該節在農歷八月里,沒有具體日子,由道公看歷書確定。全村人同在一個晚上歡度這個節日。是日,殺雞買“元寶”、香燭等。先在山欄地里采摘三片或五片山欄稻的葉子,放在飯內蒸,以這些葉和飯菜等祭祀家神祖先。這些飯菜不能給外人吃,只能由家里人共同享用。
冬至節。每到冬至,各家各戶都要殺雞買肉,制作糯米粘巴,祭祀祖宗家神,如當年清明節因故未能祭祀祖墳的人家,還要備祭品去拜祭祖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