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桃源縣,民情風俗,活動策劃
桃源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從縣城溯青羅一般的沅水而上,兩岸青山如畫,江中碧水如緞,漳江夜月、菉蘿晴畫、馬援石室、桃川仙隱、穿石繚青、水心古寨等名勝古跡,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連成一串,構成了一幅奇絕天下的美麗畫卷。國家風景名勝區桃花源,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于一體,堪稱人間仙境。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向往的旅游勝地。湖南“瀟湘八景”之一的“漁村夕照”,就在桃花源的水府閣下。一年一度的“桃花節”(每年的3月28日)是桃源人民自己的節日。借助桃花源這張精美的名片,吸引了一批批中外客人來桃源觀光,吸引了一大批的外資項目來桃源落戶。烏云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華南虎的出沒而走出深閨,揚名天下。
桃源縣民情風俗
宗教方面,縣內以信仰道教和伊斯蘭教的信徒居多。桃花源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道教圣地之一,被道家稱作三十六洞天里的“白馬玄光之天”。明洪武初年,一支新疆維吾爾族、回族人在縣內落籍,伊斯蘭教隨之傳入。楓樹維回鄉建有清真寺。
桃源的地方戲劇獨具特色。武陵戲是深受桃源人民喜愛的地方劇種。縣里有專業的戲劇團。1979年該劇團作為湖南省唯一被選拔進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獻禮演出的縣級劇團,演出的現代戲《發霉的鈔票》獲全國演出二等獎和劇本創作獎。為了后繼有人,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撥專款成立了小演員班,使該劇團煥發出勃勃生機。儺戲被稱為戲劇的“活化石”,活動策劃,桃源儺戲在民間仍廣為流傳并保留著原始的特色。2000年在桃源召開了國際儺戲研討會,2002年還舉行了全縣儺戲會演。三陽港鎮被譽為儺戲之鄉。
民間流行舞龍、舞獅、尤以節日為盛。九溪鄉一帶流行的板龍燈,由木托組成,一人一節,一般長數十節,最長近百節,舞起來頗有氣勢。同時,縣內有三棒鼓、漁鼓、老絲弦等民間曲藝流傳,深受群眾喜愛。
桃源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離縣城不遠的采菱城是春秋晚期的遺址,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桃花源不僅是風景名勝,也是文化古跡,遺有唐代以來眾多大詩人如孟浩然、劉禹錫、李白、王昌齡等碑刻詩文及古建筑。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閣三塔”、星子宮、馬援石室等古跡遍布縣內。
桃源縣人文景觀極為獨特。桃花源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描繪的人間仙境,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其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舉世聞名,具有很高的游覽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
桃花源
在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水溪附近。面臨沅水,背倚群山,蒼松翠竹。相傳因東晉詩人陶潛所寫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而得名。自唐代開始建寺觀,宋時更盛,元末毀于火,1455年(明景泰六年)又建殿宇,明末復毀于火。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重修淵明祠,沿山配置亭閣,按陶淵明詩文命名,此后又屢經修葺。解放前荒蕪殆盡。1950年后除對原有建筑物進行加固維修外,并對已經傾圮的部分亭閣,也陸續進行整修和復建。近年修復桃花觀、秦人洞、高舉閣等古代建筑,拓展桃林10余里。
文昌閣 在桃源縣漳江鎮;
六角樓 在桃源縣漳江鎮;
萬壽宮 在桃源縣漆河鎮;
關帝廟 在桃源縣漆河鎮;
老祖巖 在桃源縣鐘家鋪鄉;
犀牛山 在桃源縣鐘家鋪鄉;
萬陽山 在桃源縣觀音寺鎮;
五馬寨 在桃源縣泥窩潭鄉;
七峰山 在桃源縣剪市鎮;
穿石巖 在桃源縣凌津灘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