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泉州在《中國經濟周刊》的亮相,匯聚了滿身的華光異彩,博得了滿堂喝彩。泉州被評為成為“中國十大和諧城市”之一。評語是“地級市和諧標本”。它涵蓋了泉州發展兩大主題:經濟又好又快,社會和諧幸福。同年,泉州跨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的行列,摘下“中國人居環境獎”。
伴隨經濟快速發展,泉州社會保障體系同步跟進,并率先把農民工納入醫療互助對象。泉州現有外來務工人員100萬人,凡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所有職工,只需年繳費50元,一年最高可享受3萬元互助金;企業職工、外來工、農民工年繳36元,一年最高可享受2萬元互助金,住院每天有30元補貼。這種為民著想、為民服務的舉措成了泉州構建和諧城市的色調。
醫療互助只是泉州努力構建和諧泉州的一個縮影。泉州一直在強調“幸福的GDP”,輕重產業平衡走,發展循環型、環保型經濟。靠內涵提升突破傳統產業,靠降耗減量突破綠色空間,靠多維拓展突破發展后勁,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近年來,泉州開始發展“節約型”、“高產出、低耗能”、“循環型”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生態、人與社會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路子。2006年前11個月,泉州GDP增長10%以上,而億元工業產值耗電量同比下降16萬千瓦。泉州的水資源相對貧乏,為兼顧各行政區域在流域保護中的不同利益和責任,促進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相互協調,2005年泉州市出臺規定,按下游受益地區用水比例,5年統籌1億元用于上游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以促進經濟、生態協調發展。
成功的發展源自于科學的定位,泉州發展兩大 主題的“經濟又好又快,社會和諧幸福”實現,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泉州市委、市政府對“和諧”關系的定位和實踐,通過一系列政策“公關”,取得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政府與市民之間的多重關系的和諧,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從實質上看,公關就是要處理好社會關系與人際關系,協調好內部公眾和外部公眾的關系,使社會公關和諧化。本篇的所有 案例都體現了政府公關在理順社會發展矛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營造和順、和睦、和好的社會公關,必須理順政府與社會組織以及社會公眾的關系。
第一,(文章由善達 策劃公司整理編輯),政府要充分發揮公關的協調社會發展作用。在實踐中,政府的每一項政策措施不可能“面面倶到”,照顧到每一個個體、團體的具體利益,為每一個個體、團體帶來均等的利益,甚至有時還要以犧牲某些個體、團體的利益為代價。因此,政府必須要開展適當適時的 公關活動,順利調節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沖突,理順各方關系,促進多元利益主體之間的諒解與互動。上海市黃浦區政府的搬遷動員活動就是一個政府和諧公關、厘清矛盾、促進發展的典型。
第二,政府公關要善于整合資源。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主體,政府掌握比較充分的社會資源,其展開的公關具有獨特且巨大的優勢。公關關系作為一種“攻關”手段,發揮作用大小依賴于其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政府公關應該在完全充分地把握和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樹立為公眾服務和負責的形象,整合各種公關傳播方式、手段和渠道,不僅要注意融合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介質的傳播途徑,同時要注意對新型網絡媒體的利用,多視角、全方位、深層度的宣傳報道政府的工作計劃、安排以及措施等,打造一個“我知你,你知我”的公開的透明的社會局面。
第三,政府和諧社會公關要了解社會實情,注重民眾需求。和諧社會的中心內容就是“和諧”,就是在各方利益保障基礎上的關系和諧。民眾也是公關中的主體,構建和諧公關必須充分地調動和發揮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打造順暢的溝通交流渠道,認真傾聽民情民意,有效把握公眾的利益需求。
|